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的三大慢性致盲性眼病包括白內障、青光眼、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且這些與年齡有關的致盲性眼病,在世界各地不斷增多。

  AMD又稱老年黃斑變性,是一種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逐漸上升的黃斑部疾病,目前認為其發病機制與患者的年齡、遺傳、吸煙、飲食、氧化應激、免疫炎癥反應、心血管疾病等因素有關,其中氧化應激作用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密切相關[1]。

  目前,全球約有3000~5000AMD患者,每年約有50萬人因此致盲。我國約有500萬患者,且隨著人口老年化不斷加劇,患病率將會逐年上升。雖然可以采取醫療手段(手術、激光等)來改善患者的視力情況,但治療后仍有65%的患者沒有明顯視力提高。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等的普遍應用帶來的藍光傷害,使 AMD 的問題日益顯現。

  近幾年研究[2]發現,飲食中抗氧化劑與 AMD 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增加抗氧化劑維生素、特定類胡蘿卜素和礦物質等的攝入量可以預防或減緩疾病的進展。因此,除了提升公眾、醫生和衛生管理者對 AMD 的認知外,對于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 AMD,通過日常膳食手段進行積極預防和減緩 AMD 發展風險尤為重要[3]。

  黃斑在哪里

  如果把眼球比作一架照相機,那么通常說的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而視網膜就相當于照相機的底片,黃斑則正是視網膜上最重要的區域,它的直徑僅有 1.5mm,是視覺最敏銳的地方。之所以叫“黃斑”,是因為這個部位凝集了大量的葉黃素,外觀顏色比周圍視網膜深,由數百萬計的感光細胞構成,也是視網膜上最敏感的區域,負責中央視覺,如識別形狀、大小、顏色等。我們的視力好壞主要取決于黃斑的功能,黃斑區的視神經細胞一旦被破壞,視力便永久受損,因此,由黃斑變性導致的失明比白內障等致盲疾病更為嚴重。

  隨著年齡增加,在長期累積的氧化損傷和光暴露的作用下,黃斑區可以出現退行性病變,眼底出現玻璃膜疣、黃斑區色素紊亂,嚴重者黃斑區出血、水腫、滲出并有瘢痕形成,此時稱為“黃斑變性”[4]。黃斑變性主要的癥狀有:視物變形,眼前固定黑影,閱讀困難,無法識別細節及無法駕駛等,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風險增高,嚴重時導致視覺喪失。

  葉黃素與玉米黃質

  葉黃素是類胡蘿卜素家族的一員,又名“植物黃體素”。在人體內,葉黃素和玉米黃質都是抗氧化劑,是光感受器的自由基清除劑。廣泛存在于菠菜、獼猴桃、玉米等天然植物中,在自然界中與玉米黃質共同存在。

  玉米黃質又叫玉米黃素,屬于類胡蘿卜素,人體和動物無法自身合成玉米黃質,必須通過食物或補充劑獲得。玉米黃質食物來源主要是黃玉米、橙汁、蜜瓜等。

  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是組成視網膜黃斑的顏色的主要成分,正是由于黃斑色素含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才能保護感光細胞層過濾藍光以使視網膜免受光損害。

  為了維持黃斑的正常視覺功能,人體需要持續不斷攝入足量的葉黃素,一旦缺乏,感光細胞容易受到光氧化損傷形成沉淀物,沉淀物不斷積聚阻礙感光細胞吸收營養及排泄廢物,導致感光細胞死亡,使正常視覺功能受損,或者出現 AMD 等眼病,嚴重時甚至失明。

  因此,在健康用眼的基礎上,足量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是維護正常視覺功能、預防和減緩年齡相關性眼病的重要環節。

  而與成年人相比,嬰幼兒和兒童的晶狀體更透明,他們的視網膜更容易受到破壞性藍光的損傷,而來自陽光、手機、液晶電視機和電腦屏幕的藍光無處不在。因此,葉黃素的藍光過濾和抗氧化特性對嬰幼兒和兒童脆弱的眼睛的保護更為重要[3]。

  由于人體自身不能合成,葉黃素和玉米黃質必須通過膳食攝入,如果膳食補充不足的話,也可通過營養強化食品或膳食補充劑的方式補充。

  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改善 AMD 的相關研究

  膳食葉黃素、玉米黃素攝入量及血清葉黃素、玉米黃素水平是影響 AMD 發病風險的重要因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通過構成視網膜黃斑色素以及在血液中的存在而降低AMD的發病風險[5]。

  大量的研究報告了通過葉黃素和玉米黃質膳食補充劑的攝入,血液中相應成分的濃度會升高,視網膜黃斑區的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濃度也會增加,即黃斑色素密度(MPOD)升高。所以,人體所需的葉黃素和玉米黃質可以通過膳食來補充。

  受到廣泛關注的研究是由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NEI)于2006 起開展的為期 5年的年齡相關性眼病研究2AREDS2)。該研究是橫跨全美、在80多個地點進行的一項隨機試驗,其受試者超過4000名,年紀介于50-85歲,且大多數受試者都患有中度AMD。AREDS2是截至目前針對AMD人群測試葉黃素、玉米黃質的有效性的最大型的臨床試驗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質對于進一步降低AMD和白內障風險的效果,其中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補充攝入量分別為10毫克/天和 2毫克/[3]。

  李慧麗等[6]用多焦視網膜電圖評價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治療AMD的視網膜功能變化情況,結果顯示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治療能有效改善患眼視網膜光感受器功能。

  中國營養學會已經將葉黃素作為成人重要的膳食成分納入2013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 DRIs),并設立了葉黃素的特定建議值(SPL10毫克/天,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40毫克/天,對于指導消費者合理使用葉黃素提供了重要、積極、易于操作的參考指南。(劉靜  空間生物主動健康研究院)

  參考文獻

  [1] 危清泉等.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抗氧化劑治療進展[J]. 眼科新進展, 2017, 37(8): 785-787, 792.

  [2] 卞薇等. 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患者營養支持循證實踐指南的質量評價及內容分析[J]. 中國護理管理, 2020, 20(9): 1373-1379.

  [3] 馬樂. 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質 為眼底視網膜戴副天然“墨鏡”[J]. 中國食品報, 2015, 1: 1-2.

  [4] 谷威等. 愛眼日:關注眼底黃斑健康[J].

  [5] 黃緋緋等. 老年黃斑變性患者與對照人群膳食、血清葉黃素/玉米黃素以及血脂水平的比較[J].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46(2): 237-241.

  [6] 李慧麗等. 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治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多焦視網膜電圖變化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0, 28(7):782-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