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 “湖南假奶粉”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時隔十幾年再次出現的“大頭娃娃”令廣大家長憤怒的同時又充滿了擔憂。這次“假奶粉”事件是以“固體飲料”替代“特醫奶粉”。為了盈利,不良商家的花式翻新,讓寶寶們的安全處于無法保證的境地,奶粉安全問題再次敲響警鐘。甄選嬰幼兒食品的同時,家長也應更多地去了解特醫食品的相關內容,拋開網絡上商家對于奶粉的宣傳,今天我們從多角度講述特醫食品與寶寶健康。
首先來談談嬰兒配方奶粉。嬰兒配方奶粉作為母乳的有效替代品,其配方可模仿母乳的營養成分,必須包括適量的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

對于不同種類的特殊嬰幼兒人群,應給予相應的特醫奶粉,下面我們就幾種常見的特殊人群進行介紹。
臨床上,孕37周前出生的嬰兒稱為早產兒,出生體重低于2500克的嬰兒稱為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多為低出生體重兒。為滿足其追趕生長的營養需求,此類嬰兒配方食品中能量、蛋白質以及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應明顯高于足月兒配方食品。母乳強化劑主要針對早產兒母乳的一種營養強化,因為純母乳喂養所提供的能量、蛋白質和礦物質的含量遠不能滿足低體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需求,從而需要在母乳喂養的同時使用母乳強化劑,使早產兒既受益于母乳喂養的好處,又能獲得滿足其快速生長的營養需求。
那么對于早產兒來說,特醫食品如何實現支持追趕性生長與遠期疾病的預防呢,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的專家表示,早產兒的營養強化應遵循“母乳加母乳強化劑、必要時補充早產兒配方粉”,以保證早產兒獲得比普通嬰兒更多的能量、蛋白質和礦物質,包括鐵、鈣、磷等,滿足其特殊生長發育需要。
這其中,母乳喂養自不必說,早產兒母乳與足月兒母乳不同,其中有更多適用于早產兒的營養成分與生物學價值,所以母乳仍然是早產兒營養補充的第一選擇。母乳強化劑或早產兒配方粉,對于補充早產兒營養攝入也很重要。同時,除保證早產兒的營養攝取充足外,出生后較長時間的住院治療以及出院后的營養管理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對于早產兒應進行定期隨訪,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及早期干預,從而預防或減輕生長發育遲緩等問題的發生。
對于發展偏離正;蚩赡芷x正常的3歲以前的早產寶寶,通過早期干預等一系列有組織、有目的豐富環境的教育活動,可以使寶寶的體格、運動、智力、語言、行為能有所提高,或趕上正常兒童的發育。應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干預計劃,定期對早產寶寶的體格、運動、智力、行為進行評估,監控發育風險,并跟進評估結果對早產兒進行分級分類管理,盡量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
對于適用于原發或繼發乳糖不耐受的嬰兒,其中粉狀無乳糖配方食品中乳糖含量應低于0.5克/100克;粉狀低乳糖配方食品中乳糖含量應低于2克/100克。液態產品可以按照稀釋倍數做相應折算。而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奶粉,是將牛奶蛋白經過加熱和(或)酶水解為小分子乳蛋白、肽段和氨基酸,以降低大分子牛奶蛋白的致敏性。根據不同配方,此類產品的碳水化合物既可以完全使用乳糖,也可以使用其他碳水化合物部分或全部替代乳糖。其他碳水化合物指葡萄糖聚合物或經過預糊化的淀粉,但不能使用果糖。此類奶粉適用于乳蛋白過敏高風險嬰兒,可以規避過敏風險。
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奶粉是通過一定工藝將易引起過敏反應的大分子乳蛋白水解成短肽及游離氨基酸。氨基酸配方食品是由單體氨基酸代替蛋白質。上述配方食品將過敏原去除或不含過敏原,適用于乳蛋白過敏嬰兒。
說了這么多,究竟該如何選購特殊醫學用途配方奶粉呢?我們給出以下一些建議。
1、看產品名稱
產品標簽上標示的產品名稱應為產品注冊批準的名稱,如×××特殊醫學用途全營養配方食品(粉)、×××特殊醫學用途嬰兒無乳糖配方食品(粉)、×××特殊醫學用途嬰兒氨基酸配方食品(粉)等。
2、看產品注冊信息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必須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準注冊。合法的產品標簽上會標注產品注冊號,格式為“國食注字TY+8位數字”。還可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http://www.samr.gov.cn/)的“服務”板塊中的“特殊食品信息查詢”中查詢核實已獲批的注冊產品信息。沒有標注產品注冊號的或者查詢不到相關信息的,千萬不要購買。
目前已批準注冊號見下表:
3、看適宜人群
合法正規產品標簽中應明確標注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類別和適用人群,如文中上述幾種。
4、看貯存條件和保質期
產品標簽上都會標注產品貯存條件,特別是提示開封后貯存條件。消費者要根據家庭所能具備的貯存條件購買相應產品。要購買保質期內產品,優先選擇生產日期距購買日期較近的產品。
5、特醫食品需要醫生或臨床營養師處方使用
最重要的事是不宜擅自給寶寶食用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特醫食品都是針對有特定疾病或特殊營養需求的人群使用的,一定要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指導處方下使用,讓真正的特醫食品守護特殊寶寶的健康成長。(作者杜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洪莉: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臨床營養科)